Through a glass and darkly poster
 


展期       2022年 6月18日 – 2022年8月14日(由于上海疫情管控,观展请提前2天在我们公众号@SGA沪申画廊预约)

地点       SGA沪申画廊,上海市 黄浦区 中山东一路 外滩三号三楼200002

艺术家    李文光、梁曼琪、倪志琪、邵文欢、石至莹、宣琛昊、杨熹、郑文昕

策展人    王凯梅

 

SGA沪申画廊 (上海) 将于2022年6月18日推出艺术家群展「反光体」。8位艺术家:李文光、梁曼琪、倪志琪、邵文欢、石至莹、宣琛昊、杨熹、郑文昕,以彼此对应,相互反射的方式展开对话,通过绘画、摄影、雕塑等媒介,呈现艺术家们对感知、自然、社会、人文、历史与未来等关注点的视觉思考。展览由独立策展人王凯梅策划,持续进行到8月14日。

 

借用反光体这个物理学中描绘本体和反射对象复合反衬关系的隐喻,8位艺术家分别被投射在4组相互作用的概念中:

 

“态度与形式” 面对抽象艺术在无象世界中探索意义的核心精神,以创作材料的自然性和历史性对话几何画面的主观性和科学性。这里,倪志琪的单色画包含了多种材料的叠加、塑形、拼贴和上色,创作的时间流中包裹起艺术家的情感记忆,表达一种对待艺术和人生的态度;梁曼琪的抽象绘画针对的是结构画面的最基本的元素:点线面和它们组成的几何图形之间相互的关系,画面上不断生成形式复杂的抽象空间,维系平衡或打乱平衡,视觉的幻象不断挑战我们身体机能的感知能力和心智精神的理性逻辑。

 

“自然与社会” 的观念下对应的是两位以考古勘探的工作方法作为绘画方式的艺术家。宣琛昊着迷于表现热带雨林的动植物无法言说的生命力,他的画笔如深入到泥土断层的视镜,从根茎到花蕊照亮破土而出的奇异植被,释放出谜一般的画面,将艺术家坚信的绘画的内在逻辑显于画表;郑文昕的勘探对象是浩如烟海的网络世界,自2017年起,她开始从社交平台上不停发送的友人信息中选取一瞬间,转译为绘画。浮游在数据海洋上的转发、点赞、评论汇聚了现代人对成功的焦虑和瞬间满足的欲望,郑文昕的层层叠加的画面反射出当代生活万花筒般的面相。

 

石至莹和邵文欢的创作都围绕着山石江海,但拥有不同的媒介和出发点。石至莹描绘的海浪、石硕,保留着画面上每一道真实可见的笔痕,她用轻薄的颜料截取无边际的水体的局部,让无限与虚无的感觉直面而来。笔触的真实与风景的虚幻,绵延为画面中无尽的海与无数的石;邵文欢将对中国古画中择取的山石水波的写生输入电脑,在软件和3D制模的协助下生成虚拟影像,他以摄影的方式回望绘画,再用绘画的方式重塑摄影,历史的山水被置于电脑软件的观看逻辑,技术云海内植入了古代文人画的雅趣。在“真实与虚拟”的反射互映中,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彼此投映,叠影重重。

 

杨熹的创作关注处于中间地带的他者在当代现实中的呈现,她将工业化的人造皮革和塑料缝制成具有某种生命体征的合成生物,它们异端的姿态似乎在提前演示一个终将毁灭的未来世界。杨熹的雕塑张扬着人与非人、机械与生物的种种角力,然而它们合成物的组合状态却是艺术家在直觉的引导下,以自然生长的节奏对空间的塑造。在有意地混淆现实与幻像的艺术探索中,李文光潜入假想的数学公式营造的奥秘王国,在科学外的世界为图像赋予虚构功能,而作为艺术家和一名图像的制造者,李文光的创作总是围绕着令人目眩的美学体验。两位艺术家从“生物与合成”的理念出发,作品同时指向人类不确定的未来。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 说过,艺术的真实意义,在于揭示人类的真实处境,人性的隐秘情感和热情地拥抱这个世界。然而大多数艺术家的工作却是独自一人的思考和劳作,不断地自我否定,与孤独为伴,同寂寞相处。这个展览,给了这些艺术家们一个相互作用,同行共进的机会。在彼此的关照与发问中,这些作品展示给我们描绘世界的不同方法;他们从同一地平线上起步,又向着不同的维度纵深或绵延;他们在想象力的迷宫聚力,打破艺术与技术、过去、当下与未来的固有疆界,在保持传统与勇敢创新之间独辟蹊径。他们是彼此的反光体,又是相互的曲面镜;光愈亮,影愈深。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2年8月14日结束。


艺术家简介


李文光 Li Wenguang (生于1985年,中国上海)

现工作及生活在上海。自2004年开始绘画创作至今,历经了几个阶段对绘画语言形式进行的多元化尝试。而富有代表性的几何图式则肇始于其2012年的艺术实践,并一直延续至今。

 

梁曼琪 Liang Manqi (生于1986年,中国广东珠海)

200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美术教育系,201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德艺术研究生院(CDK)绘画系,获美术硕士学位。目前工作、生活于上海。梁曼琪作品曾于多家重要美术馆机构展出,包括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空间(UCCA);上海chi K11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馆(MOCA);韩国济州岛阿拉里奥美术馆;上海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等。艺术家也曾多次受邀国外一线品牌和明星艺术跨界合作项目,其中包括“Lady Dior 我之所见”艺术巡回展;DS AUTOMOBILES巴黎汽车品牌艺术合作;“好奇无界”迪士尼米奇全球巡回艺术展;周笔畅“月相”艺术展等。

 

倪志琪 Ni Zhiqi (出生于1957年 中国上海)

曾在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美术学院研究生院留学深造,并获得比利时卡雷尔·维斯拉特(Karel Veslat)艺术展一等奖。现工作生活于上海。倪志琪的作品曾多次展出于亚洲及欧洲,并被广泛收藏。

 

邵文欢 Shao Wenhuan (生于1971年,新疆和田)

2002年就读于中国美院综合绘画系研究⽣,期间赴法国Dijon国⽴美院研修。长期致力于摄影为主体的媒介实验创作及教学。目前生活于杭州,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摄影系硕⼠⽣导,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邵文欢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包括近期:中国美院美术馆,杭州;德国埃森福克旺博物馆;北京摄影双年展,北京;首届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米兰;瑞士卢塞恩卢塞恩艺术博物馆等。他的作品是世界各地许多私人和公共收藏的一部分,包括乌里·希克收藏。

 

石至莹 Shi Zhiying (生于1979年, 上海)

2005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毕业 。一级美术师,现工作于上海油画雕塑院。公共收藏: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海复星艺术基金会,Cc基金会,余德耀美术馆,刘海粟美术馆,美国橘郡美术馆,悉尼新南威尔士艺术博物馆,悉尼白兔美术馆,Pizzuti Collection 等。

 

宣琛昊 Xuan Chenhao (生于1989年,中国上海)

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上海。

“作品的灵感来自热带雨林地区动物和植物的关系,隐花果不停的突破,总有一颗硕果累累的根茎向上吸引昆虫繁衍,我的艺术试图提供这些生命力,他们是关于千百年进化所达成的谱系纽带以及思维方式的通道。与其说创造这件作品,不如说是在汲取这些被造物的同时释放能量获得自由,这个过程中是拒绝意义的,作品的自治是险恶并且充满歧途的,我试图在记忆里汇总归纳这些动植物和生命症候群态,创作是残酷的冲锋。生物本身在表达上千差万别,差异性和同一性如同从冰川到犬牙交错的海岸。类似养成类游戏的建模过程,意义却在偏离范围内被赋予了力量。保罗·卡恩在论述个体和共同体生成的同一性时曾写道:‘就在共同体的身份得以创造和维持的那个过程中,我们也创造和维持了我们的个人身份’。”

 

杨熹 Yang Xi (生于1988年)

2014年硕⼠毕业于伦敦⼤学Goldsmiths学院,现⼯作⽣活于上海。展览于昊美术馆、今⽇美术馆、南京四⽅美术馆、宝⻰艺术中⼼等。曾参加英国诺丁汉艺术节、伦敦艺术节等。

创作主要以雕塑为主,作品来源于个⼈⾏为或感知的狭缝中产⽣的记忆、情感等感性的世界,以直觉来捕捉和归纳抽象的形态。主要关注当下⼈类与⼤⾃然所创造与演变的事物与事件的发展⽣态,通过重新想象定义历史、⽣态乃⾄⽇常,以及每天的网络、现实⽣活等经验积累,在细⼩的体验中捕捉出有意向的场景、形态、材料 、并收集、叠加、再处理,进⾏再语境化创作,给雕塑提供⼀种新的⽣成逻辑以及再⽣态的可能性,并在消解雕塑时间性的同时,在空间中寻找成⽴的瞬间,创造⼀种新的有效观看途径。

 

郑文昕 Zheng Wenxin (生于1975年)

1997年厦门大学艺术教育学院 美术系 油画专业本科毕业,2001年英国肯特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毕业。1997至1999年任教于厦门大学。现生活于杭州并工作于中国美术学院。她曾参与2001-2003英国肯特艺术设计学院艺术家工作室及2019年PILOTENKUCHEN International,莱比锡的艺术家工作室驻地项目。



展览空间


点击查看展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