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期       2023年 04月08日 – 2023年06月04日

地点       SGA沪申画廊,上海市 黄浦区 中山东一路 外滩三号三楼200002

艺术家   梁铨 、钱佳华、宋昕、张海君

学术顾问    吴蔚




SGA沪申画廊很荣幸于四月初举办群展「视线」。此次展览集结了四位中国当代艺术家:梁铨 、钱佳华、宋昕、张海君近年来的绘画、拼贴及纸本创作,并邀请吴蔚作为学术顾问。开幕酒会时间为2023年04月07日,周五,4 – 6 pm。展期2023年04月08日至06月04日结束。

 

视线是人类感知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我们认知和思考的基础之一。本次展览以之为题,旨在揭示视线不仅仅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的感知,同时还具有建构意义。通过艺术家的视线所观看和描绘的对象,是主观的、个体化的产物,基于此,我们通过对已有视觉经验的修正、扩充和转化,重新感受、理解、认知与想象世界。

 

正如吉布森(1904-1979) 的《视知觉理论》所指出的,知觉的原材料不是感官数据,而是环境信息;视觉发生于大脑中,而不是在眼睛里。本次参展的四位艺术家的作品都涉及线与抽象的概念,他们经由画笔记录下变化的感知,而不只是由视网膜上的图像所主导的观看。画中的线迹既是绘画的基本元素之一,亦是伏延千里的思维的形状,是一种精神状态的投射。这些绘画不与观众分享共同经验,即绘画的目的不是向观众展示一种可识别的视角或经验;它们与个体经验亲密无间,从而为观众带来一些他不曾见过,也未曾体验的东西,或惊讶,或疑惑,或触动心弦,或豁然开朗。它们让我们明白,某些形式的抽象需要长时间的、沉思的凝视,某些隐匿的情感也需要在内观中获得释放。

 

面对抽象艺术时,我们很难将之笼统地归类为纯粹的艺术形式,相反,它总是植根于对现实世界的体验。在这个展览中,抽象绘画不是一条通往虚无的隧道,不是让万物消散无影,而是作为一种更有活力的艺术,鲜明地存在。

建构的视线

//吴蔚

视线是人类感知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我们认知和思考的基础之一。本次展览以“视线”为题,旨在揭示视线不仅仅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的感知,同时还具有建构意义。通过艺术家的视线所观看和描绘的对象,是主观的、个体化的产物,基于此,我们通过对已有视觉经验的修正、扩充和转化,重新感受、理解、认知与想象世界。

正如吉布森(James J. Gibson)的《视知觉理论》所指出的,知觉的原材料不是感官数据,而是环境信息;视觉发生于大脑中,而不是在眼睛里。本次参展的四位艺术家的作品都涉及线与抽象的概念,他们经由画笔记录下变化的感知,而不只是由视网膜上的图像所主导的观看。画中的线迹既是绘画的基本元素之一,亦是伏延千里的思维的形状,是一种精神状态的投射。

这些绘画不与观众分享共同经验,即绘画的目的不是向观众展示一种可识别的视角或经验;它们与个体经验亲密无间,从而为观众带来一些他不曾见过,也未曾体验的东西,或惊讶,或疑惑,或触动心弦,或豁然开朗。它们让我们明白,某些形式的抽象需要长时间的、沉思的凝视,某些隐匿的情感也需要在内观中获得释放。

对于好画家来说,挑战不在于如何达到某种视觉效果,而在于如何避免太快或太容易达到效果。因此,好画家会寻找新的方法,设置路障,制定公式,使前路曲折浩荡。梁铨就是这样一位画家,他思空见远,其艺术是绘画直觉与艺术哲思的自在通融。他的作品常由撕碎的宣纸残片重新拼贴而成,画面被分割成各种几何形状。用彩墨精确渲染纸的肌理或颜色不是艺术家的目的所在,相反,他从概念层面处理纸的层次、组合、动静与远近关系,他找到了一种极具个人风格的方法来平衡形式自由与特定的绘画结构。宣纸的脆弱性与构图的稳定性之间的对比创造了一种令人着迷的张力,虽然这些画是绝对抽象的,具有不可规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但它们传达了完整的、沉浸式的视觉和心理感受,并与艺术史的伟大传统建立了紧密的联系。那些由纸张边缘随机或刻意创造的线条,正是现在和过去之间的纽带。

在钱佳华的绘画中,线条是轮廓,是形状,是图像,也是物。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回应了色域绘画的传统,但更多是来自于艺术家对于其所见的世界尽可能的、充分的图形化理解。颜色有时只是线条之间的填充,红、橙、黄、绿为这些绘画提供了结构支撑,但也像门上的铰链一样,暗示着运动。棱角分明的色域被转变成条形、块状和通道,共存于一个扁平的、抽象的画面之中。这些绘画看起来是多层次变形或复原的集合,所见即所得,所见非所得。这是一种巧妙的、灵动的幻觉,是我们所处的外部现实的生动镜像。

宋昕的剪纸与画笔编织、缠绕的线条,从层叠的纹理和图案中创造出别样的视觉表现,充满了原始但经过精心修饰的美感。以「水」命名的作品系列是一个个大脑的肖像,深得立体主义的精髓,在构成的连续中又创造了令人惊讶的空间断裂,混合了无尽的欲望与忧郁。对艺术家来说,纸与其说是一种媒介或材料,不如说是她的生活和艺术存在的基本参数,让她能够恣意地为生活赋形。这一点在她现场纸质装置「放射」中得到更直观的、感性的展现。

从张海君的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兴趣在于图像与我们周围世界互动的方式。画中不寻常的构图反映了他对画面边缘及形色关系的迷恋。具象和抽象的组合可见表现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影响。他在画中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情绪,眩目的黄色和燃烧的红色与橙色碰撞,好似身体的呐喊与挣扎,以夸张的、扭曲的线条引导观众走上难以言表的视觉探索之路。

面对抽象艺术时,我们很难将之笼统地归类为纯粹的艺术形式,相反,它总是植根于对现实世界的体验。在这个展览中,抽象绘画不是一条通往虚无的隧道,不是让万物消散无影,而是作为一种更有活力的艺术,鲜明地存在。

 ▃

艺术家简介


梁铨 (1948年 , 中国上海)

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附中,又赴美国旧金山艺术学院学习,曾任教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工作于深圳画院。现退休生活于深圳。 梁铨是中国最早将传统水墨结合抽象创作的艺术家之一,构建了东西方美学语言贯通却相互区别的个人表达。他用综合材料拼贴贯通西方抽象艺术和中国传统水墨。其作品在全球广泛展出和收藏,曾参加由两届「威尼斯双年展」总策展人阿基莱·伯尼托·奥利瓦(Achille Bonito Oliva)于中国美术馆策划的「伟大的天上的抽象——21世纪的中国艺术」 、悉尼双年展等重大国际展览,并在美国圣地亚哥大学、德国包豪斯档案博物馆、纽伦堡艺术之家等机构举办个展。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浙江美术馆、香港艺术馆、香港M+、大英博物馆及旧金山大学等知名艺术机构典藏。

钱佳华(1987年,中国上海)

201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上海。钱佳华的创作强调绘画过程作为图像的生成方式,可视化由身体内部生发出交流动力的精准度,提取媒介的物质属性, 重新思考绘画与图像的关系。以敏感、缓慢、不可名状的视角回应或降速庞大的算力系统对感知的裹挟与消费。同时力图打破抽象与具象、艺术性与设计性的边界。其作品曾在国内外展出,其中包括:上海宝龙美术馆、chi K11上海、南京金鹰当代艺术空间及白立方伦敦等。

宋昕(70年代,中国北京)

199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她曾在南佛罗里达大学,石溪大学,旧韦斯特伯里纽约州立大学学院,汉普郡学院,亨特学院, 担任客座讲师, 并自2001年以来为各类文化机构和学校多次开展剪纸工作坊。现定居于美国纽约。她曾与曼哈顿服装中心艺术委员会合作,装置“五行” 摆放在百老汇大道时代广场公共空间; 位于纽约布鲁克林D线地铁站的Bay Parkway的永久装置作品:“生命之树”,以及由MTA颁发的中央车站 Grand Central 100周年庆典的装置:“时光系列”; 以及位于布鲁克林Ps170k公立学校大堂的大型永久装置。最近的主要展览包括:北京今日美术馆,中国,2022;葡萄牙波尔多兰帕艺术中心,2022;成都双年展,中国,2021;希腊克里特岛当代艺术博物馆,2018;威尼斯双年展,中国,2017;新泽西州Noyes艺术博物馆,美国,2017;史丹顿岛博物馆,2016;巴黎卢浮宫博物馆2014;等。

张海君 (1977年, 中国辽宁)

2006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工作室(新古典主义),硕士学位,现任教于鲁迅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张海君近年来的创作主题逐渐从时间性的思考转向对于空间的概念,但其主题內涵上始終如一 。或许源自于艺术家的个人境遇,他在创作中会引用一些不合理的事物, 画面不只承载着他的记忆、经验和习惯,同时也是他发生与发现自我的过程。在他看来绘画长久不衰的重要性来自它的不确定性。无论是抽象或是写实,每一个表面上的标记,每一个行为,都是真实且看不见的那些空缺,是为开拓自身己力求达到更高的精神世界的实验物。 张海君作品曾被上海发展基金会以及国内外私人收藏。同时作品展出于: 中华艺术宫, 中国上海; AIAA Arts Fair,香港; 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美国迈阿密,等。

学术顾问

吴蔚

批评家、策展人。《艺术当代》杂志副主编,《公共艺术》杂志副主编。曾策划“Next Festival独立项目:中国当代影像展”、“李景湖:一天”、“贾蔼力:早安,世界!”、“上海惊奇:一场关于上海当代艺术的群展”、“漆澜:且共从容”、“步履不停:1995-2019年中国当代艺术的城市叙事”等当代艺术展览。策划出版“公共艺术研究丛书”。




展览空间



点击查看展览PDF